每周五下午,住在杨浦区社会福利院的“爸爸妈妈”们总能盼到身着军装的“儿女”前来探望,在流转的时光里,这样温暖的场景和超越血缘的亲情仿佛被定格,到如今已有30年。“九十九个儿女三个妈”活动30周年军地座谈会7月21日在杨浦区举行,当年的发起人和年轻学员、杨福院的代表聚在一起,总结传承这场满溢着军民鱼水情的爱心接力。
善意种子播向更广阔田野
1995年,原空军政治学院学员六队99名学员走进杨浦区社会福利院,认养了院里三位无子女、无亲属、无收入的孤寡老人为“妈妈”,“九十九个儿女三个妈”的故事就此开始。
每周一次的探望成了学员们雷打不动的约定,老人们的生活也从此多了一份期待与牵挂。30年间,绿军装与白发温暖相依的幸福瞬间不胜枚举,其间,学员队编制几经变革,学员换了一批又一批,但是坚持每周到福利院开展敬老、爱老、助老学雷锋活动从未间断。如今,认养老人已成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某学员队的光荣传统,每期学员入校第一课就是听上期学员认养“妈妈”的故事,入学第一个党日就是组织“兵儿女”与“妈妈”认亲,毕业前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到福利院与“妈妈”话别。30年间,先后有100位孤寡老人被认养,感受着来自60批6000多个“兵儿女”带来的天伦之乐。
1995年第一次合影
作为发起人之一,原空军政治学院学员六队政治教导员孟庆安没想到,这个善意的举动会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,学员们到杨福院需搭乘的公交59路,主动为他们发放了“双拥共建乘车卡”,许多高校、中学也都加入了认养老人的队伍……从一个点、一条线到一个面,暖风吹过,善意的种子播撒到了更远的地方。上海“最美退役军人”孙超,是当年参加活动的“兵儿子”之一,他接过“九十九个儿女”的接力棒,发起敬老助老活动,延续着对社会上孤寡老人的关爱,还有更多的“兵儿女”把爱心带回家乡和部队,在当地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。
在杨浦区,双拥和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已把“九十九个儿女三个妈”活动列为推动新时代双拥工作的重要举措。这一在坚守中创新、在传承中发扬的爱心活动,超越了单纯的善举,已化作尊老敬老、引领文明风尚的价值追求。
给老人一分温暖,收获十分牵挂
关爱是双向流淌的。一张张合影中,“爸爸妈妈”们看向“儿女”的眼神充满关切。有一次探望让龚奶奶印象深刻,对面的年轻人因为执行任务错过了与家里至亲的告别,希望跟“妈妈”借个肩膀哭一下,那一刻她感到了“被需要”。“原来爱是可以传递的,我们给老人一分温暖,收获的是十分牵挂。”现任学员队队长陆路感慨,“30年前,前辈用一声呐喊叩开了老人的心门,如今我们要用更实在的行动续写这段亲情。”
身上还带着些许稚气的在校学员代表杨鹏辉,记得刚加入“接力”时,心中更多的是“任务感”,与“妈妈”聊天,总是小心翼翼地找话题,有时还会冷场。几个月下来变化悄然发生,“我慢慢了解了顾妈妈的故事,她是一位在教育战线奉献了近30年的老党员,拉着我的手讲了很多当年的故事,如何从零开始组建学校开办课程,怎样背着受伤的学生上课,讲述这些时,她眼里有光”。小杨感到,这场活动于他而言更像是一场鲜活的生命教育,“任务感”忽然不见了,“我现在每周都想去看看顾妈妈这周过得怎么样,有什么想说的,有什么需要我们去做的”。
曾任学员队干部的张伟不久前遇到了毕业20多年的学员,“学员看到我第一句话就是‘妈妈们还好吗’”,临别时,当年的学员把一把画有山水的扇子交到她手上,那是杨福院的“朱妈妈”亲手画的,多年来,这位“兵儿女”搬了多次家,遗落了许多东西,但这把扇子一直放在身边,“他希望我带回来,作为资料好好保存,这是‘妈妈’与‘儿女’情谊的见证”。
今年3月,又一批从全国各地而来的青年军官,通过简短的仪式加入了这场爱心接力,伴着庄严的军礼,一声声“向妈妈敬礼”“喊妈妈好”回响在杨福院上空。看到这段视频,孟庆安眼中含泪:这声音,跟30年前初春的那次一模一样。
广瑞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